魔都100> 人物> 文化名人

魔都100:上博青铜器修复师 与古人跨越千年对话

  传统修复应该是在为古人做事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上博文物修复的技艺可以追溯到北京的“古铜张派”。“古铜张”张泰恩原是清宫的文物修复师,他手艺最好的弟子是王德山,王德山在鼎盛时期将手艺传承给了徒弟王荣达。新中国成立后,上博要展开文物修复的工作,1958年就把王荣达请到了上博。王荣达成为上博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的创始人,他还陆续收了一些弟子,这些弟子又收了弟子,上博的文物修复技艺就这样不断地传承下来。张光敏便是王荣达的再传弟子,张茗和沈依嘉则是第四代。

  上博文物修复可以追溯到清宫,和现在的故宫博物院等是一脉的。可是上博文物修复技艺之所以成为全国的佼佼者,这还要说到上博文物修复的一个传统。

  今年春节期间,上博举行了一个“猪丰卣满迎新春”新年特别展,其中的主角——一只“商代晚期青铜猪形卣”因为十分应景,且憨态可掬,而成为观众心中的萌宠。这只猪卣就是由张光敏修复的。此猪卣命运坎坷。在1950年代大炼钢铁时期,这只残存了一半身子的猪卣差点被拉到冶炼厂回炉再造,是堵在冶炼厂门口的上博工作人员将其拦下,收入库房。此后几十年,包括王荣达在内的上博众多修复师都想对其修复,但因总找不到返璞归真的感觉而作罢。

  和上博其他文物修复师一样,在张光敏眼里,那些文物虽然残缺不全、老态龙钟,但是它们的生命尤在,并且通过修复可以连同其承载的文化重现生机。这也就是为什么上博人当年会冒着风险将这只猪卣抢下,并一直努力地尝试着对其展开修复。

  张光敏对记者说,这只猪卣修复中最难的地方就是纹饰的补缺。把纹饰拷贝一下,填补到补缺之处,这是不难的,难的是如何将这补缺的纹饰做得如同出自古人之手,充满浑然天成的古意。最后张光敏创造性地运用了“剪裁法”,终于完美补齐了那些丢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纹饰。以至于在展览中,没有人觉得这只猪卣是修复过的,似乎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文物修复素有“考古修复”和“完美修复”两派。相对于社会上所谓“完美修复”而言,张光敏认为,上博的修复在恢复器物原貌时不单是追求形似,修复师其实是帮古人做事。修复起来不仅要了解时代特征,熟悉古代工艺,甚至于要了解那些古代匠人的性格。唯有如此,修复之物才有古意,才是真正古人的工艺,而不是今人的仿造之术。

  “文物修复就是我的手和古人的手在最后合二为一了。观众看了这些修复的文物,想到的是古人而不是我。”张光敏说,如果对一件文物的修复觉得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那宁可放下不做,留给后人,也不能强行为之。这种对于文物修复追求完美的态度,恐怕是上博青铜器修复最宝贵的传统,也是上博文物修复能有今天地位的最重要的原因。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青年报·青春上海 作者:郦亮 责任编辑:先加

人物篇

老字号篇

建筑篇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