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100> 人物> 文化名人

魔都100:上博青铜器修复师 与古人跨越千年对话

  近年“博物馆热”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有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文物,尊重文物,以到博物馆参观,在陶冶情操中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为追求。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博物馆一代代文物修复师们的辛勤工作,是他们的接力守护,让承载了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文物延续了生命,焕发了生机。

  修复青铜器何以如此“受伤”?

  张茗是1998年进入上博进行青铜器修复工作的。虽只是一名“75后”,但他已经是一名具有21年经验的资深修复师了。在这个行当,“资深”意味着他能够同时修复几件青铜器,在不同的年代和材质中自如穿梭。资深有时也是一种严谨的舒展。

  现在张茗的工作台上放着两件待修的青铜器。一件是“西周青铜鬲”,另一件是“西周從方罍”,都是几千年前的器物。在张茗眼里,这些历经数千年风雨的青铜器,到了现在俨然步入了老境,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谁能说经过今人卓越的修复,这些老器物不会焕发生机呢?修文物犹如医生看病,开药之前望闻问切之是必需的,只有对青铜器的伤情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动刀开药。

  那青铜鬲的“伤情”显然比從方罍要复杂,因为它不仅锈迹斑斑,还缺了两只耳朵。张茗对记者说,青铜器的伤情往往与其掩埋的环境有关,如果土壤湿度很大,那青铜器的锈蚀程度一般会很严重,如再遇到墓葬土层塌方这样的不幸,那青铜器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青铜鬲大概也就遇到了这样的不幸。张茗已经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来修复它。张茗说,上博青铜器的传统修复过程十分严谨,可分为清洗、除锈、矫形、拼接等12个步骤。根据文物的状况不同,修复步骤略有取舍。现在的保护性修复则更强调对文物进行分析和测试,并且要建立修复档案。这也就是张茗此前要大费周章对青铜鬲的伤情进行分析的原因了。

  修复这件青铜鬲最大的难点是它的耳。鬲是古时烧火煮物用的一种容器,下有三足,上有两耳。所以这耳是极重要的。但是显然这耳并不是随意加上去的,一切都要有出处有根据。为此,张茗参考了大量上博馆藏同时代青铜鬲的形制,包括“兽面纹鬲”“滕公鬲”和“伯矩鬲”等。在用高分子材料为这鬲补耳洞时,力求让耳的宽度、高度和斜度都和同时期的西周青铜鬲保持一致。如此,才能让青铜鬲完好如初,重获生机。

  张茗是著名青铜文物修复专家张光敏的弟子,是上博青铜器修复领域的第四代传人。他还记得当年从上海工艺美校毕业进入上博修文物时,曾对这样的工作是如此不屑,因为他当时的梦想是做一个追逐时尚潮流的设计师,但现在他却如此享受为青铜鬲做一只像样的耳朵,这种转变是他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21年中,张茗过手修复的文物就有近千件。他说,还有什么能比看到一件残破的青铜器在自己手中重现生机更让人兴奋的呢?潮流设计不可能有这样的功能。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青年报·青春上海 作者:郦亮 责任编辑:先加

人物篇

老字号篇

建筑篇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